Cinque Terre

研究生招生

首页 - 招生就业 - 研究生招生 - 正文

【走进实验室】发酵工程课题组:创新科研、卓越自我

来源: 责任编辑:李梦源 发布:2022-06-18 点击量:


                                         【走进实验室】发酵工程课题组:创新科研、卓越自我
                                                                                       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负责人:梁运祥教授
课题组导师:韩文元教授、李英俊教授、彭楠教授、葛向阳副教授、陈振民副教授、胡咏梅副教授、梅余霞副教授、赵述淼副教授、陈正军副教授
实验室位置:工程中心、微重、一综
研究生招生方向:微生物学、生物工程、生物与医药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应用微生物与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资源在农业、食品等行业的应用开发,微生物代谢调控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等。


                                                                                  创新、创业、创造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导师就如同学生的镜子,是示范,是榜样,也是学习的对象。梁老师常言:“创新需要突破原有理论的约束,只有敢于否定,才能有所进步。”因此老师们总是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思考空间,让同学们在科学路上自由洒脱,迸发出更多的科研灵感。


       儒学经典《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不是空穴来风的一时兴起,需要毅力与天赋,需要勇气和智慧,需要师生们进行更多探索性的实验。这其中的努力,离不开导师的倾囊相助,从仪器的设计、流程的贯通到数据的采取,导师们都会认真倾听同学们的想法并进行讨论。当学生们徘徊不定时,导师们也常常鼓励和肯定他们的想法,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科研不仅仅只有枯燥的数据和不停地重复,也有大胆的尝试和新奇的启发点。同时,课题组老师们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也让实验室成员敬佩。不管是在关键地方引导同学们,细化实验方案,探究每个数据背后的合理性,还会具体到PPT上图片的布局和线条的粗细。细致、认真、追求完美,是老师们希望实验室每位成员科研路上中应具备的宝贵品质。

       发酵工程室课题组也非常关注科研成果的应用性转化,优秀的科研成果不仅仅应该停留在实验室里,更需在企业生产中发挥科学的力量。课题组通过与稻花香等企业合作,研究改良白酒的生产工艺,改良白酒的酿造过程;筛选优良菌株用于饲料生产与污水治理;进行啤酒的酿造与腐乳等传统发酵食品的生产等。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在书斋里实验室中穷经皓首,更需要在广阔大地上干一番事业,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热爱生活,快乐科研


       实验室大家长梁运祥老师一直强调,“科研应该是愉悦的。如果说科研之路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快乐就是这副画的底色;如果说科研之路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快乐就是这首歌的基调。”在这个大家庭里,老师们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润宽和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实验室老师们与同学们的相处更像友一般,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探讨课题实验时,能耐心地听取每位同学的想法并给予尊重和指导。导师给大家的指导大部分都是正向积极的,不断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工作,使同学们能够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对待课题,也更有干劲去开展下一步实验。课题组老师们用行动诠释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荣和神圣:来自“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来自“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更来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感动。

                                                                                 劳逸结合,勇攀高峰


       想要满园花朵,就要给他绽放的时间;想要参天大树,就要给它生长的空间。追求科研,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在这过程中,需要及时调节自己,用一场羽毛球的拼杀,放空自己的心灵;用一次长走,给自己身体充电。用一次聚餐的空闲,与实验室同学和老师们一起欢声笑语;科研之路注定长路漫漫,道阻且长,树立远大的志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维护好健康的身体也将助力发酵工程室的每位成员在科研探索中百折不挠,勇攀高峰。
       以热忱之心,钻研科研,慢度日常。

  


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430070 Tel:+86-27-87287308 E-mail:bio@mail.hzau.edu.cn

CopyRight©2001-2010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