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雯蕾 薛颙泽 詹茈睿)2025年10月22日下午,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端木德强教授主持的第222期“微生物学前沿论坛”在第一综合楼A102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于龙江教授与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徐晓玲教授受邀做客,并分别做了主题为“紫色光合细菌:分类,生理及色素膜蛋白复合物研究进展”和“丝状不放氧光合细菌的光合电子传递和固碳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两位专家的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为在场师生呈现了微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引发热烈反响。报告结束后,嘉宾与生物制造班的同学展开深度交流讨论,为学子们搭建起学术前沿与实践探索的桥梁。
在讨论会中,围绕生物制造专项人才培养与科研实践,于龙江教授与徐晓玲教授从全球生物经济布局及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战略需求出发,阐释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开设生物制造专项的目的和意义,强调该专项在衔接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中的关键作用。并针对“农业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合我国农业生态现状,指出微生物资源开发对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拓宽了学子们研究视野。
互动环节更成为生物制造专项班学子的“科研答疑课”。面对“如何选择有效底盘细胞”这一问题,于龙江教授认为选择底盘需要根据自身需求出发,之后利用成熟的筛选流程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徐晓玲教授提出在研究初期可以使用已有的底盘细胞,随着实验经验的丰富,后续可以采取新的细胞作为底盘,以探索新的底盘途径。
这场微生物学前沿论坛与生物制造专项班的深度联动,让学子们收获颇丰。生物制造专项创新班王雯蕾同学表示:“聆听两位老师关于光合细菌的前沿报告后,我萌生了‘将光合细菌无机物利用特性与芽孢杆菌强大分泌能力结合,构建自养高效产化合物底盘细胞’的想法。向老师求教时,他们指出构想需聚焦‘明确可验证的研究需求’,而非单纯叠加细胞特性,这让我明白创新要从宏大构想中凝练具体科学问题,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另外薛颙泽也表示:“此次交流不仅让我了解到光合细菌在废水处理、生物能源及高价值产品开发中的潜力,更启发了科研思路,让我对光能驱动生物技术产业化充满期待。”

学院也将以此次交流会为契机,进一步搭建生物制造专项班与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常态化平台,推动微生物资源挖掘与生物制造技术的深度耦合,为农业绿色转型和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审核: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