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湖北省第四届微生物培养皿艺术设计大赛培训顺利举办

来源: 责任编辑:王庆鲁 发布:2025-10-23 点击量:


(通讯员:白康乐 高文博 王庆鲁10月20日中午,“狮子山科学汇”活动湖北省第四届微生物培养皿艺术设计大赛专项培训在华中农业大学第一综合楼A102举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陈雯莉教授受邀“跨界交叉融合,创造微观之美”为主题作报告来自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100余名参赛团队代表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加培训。大赛培训受到“大学生科技社团支持计划”的指导和帮助

(陈雯莉作培训报告 王庆鲁摄)

陈雯莉从参赛组队讲起。她强调,大赛旨在促进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同样需要参赛选手跨学科合作建议组建“生命科学+艺术设计”的跨界团队,同时配备科学与艺术双指导老师,通过学科优势互补,既保障作品的科学严谨性,又提升艺术表现力。针对作品艺术设计,陈雯莉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方向。她列举大熊猫、梅兰竹菊、卡通形象等多元创作元素,鼓励师生结合类似于冬奥会、古典诗词、舞龙等重大事件或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创作,让微生物作品不仅有“科学骨架”,更具“人文温度”。

(陈雯莉讲解设计思路 白康乐摄)

谈到微生物科学知识与实验技术操作,陈雯莉从菌种选择、创作流程到细节技巧,进行了细致讲解。在菌种选择上,她详细对比细菌与真菌的视觉差异并给出创作建议,指出细菌菌落边缘清晰圆润,适合刻画细腻线条;真菌菌落质地疏松,更易营造意境氛围。同时,她推荐红球菌、黄杆菌等产色素菌种,并指导如何利用菌种代谢特性(如过氧化氢酶活性)打造作品亮点。在创作流程中,陈雯莉重点强调无菌操作必须关注几个关键步骤:创作前需活化并纯化菌种,培养基需冷却至适温再倒平板,接种工具(毛笔、接种环等)必须灭菌,且需在菌落处于最佳状态时拍照定型,避免颜色衰败影响最终效果。

为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创作思路,陈雯莉还分享了往届多件获奖经典案例。她谈到,第一届获奖作品《心香如斯  梅兰竹菊》,以大肠杆菌和红细菌为“颜料”,勾勒出清新雅致的传统意象;第二届《奋进新征程》融合人物奋斗动作与地标元素,色彩鲜明且充满活力;第三届特等奖作品黏菌的数学智慧》更巧妙引导微生物运动,让菌丝自然轨迹成为“画笔”,展现出独特的动态美感。这些案例为在场师生打开了创意大门,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方向。

培训尾声,陈雯莉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关于菌种培养、色彩控制等方面的疑问。正在参赛本科生吴曼表示,通过此次授课,不仅系统掌握了微生物培养皿艺术设计的核心技巧,更对“让微生物‘绘’出创意”有了全新认知未来将尝试把专业知识与艺术创意结合,在赛事中大胆探索,以科学之美传递创新思想。

(陈雯莉解答学生提问 白康乐摄)

据悉,作为“大学生科技社团支持计划”重点扶持的赛事,本届微生物培养皿艺术设计大赛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以“科学探索‘微’之美,青春智绘新未来”为主题,致力于促进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展现微生物世界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省18所高校333支团队共1575名师生积极参与。

审核:唐永木



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430070 Tel:+86-27-87287308 E-mail:bio@mail.hzau.edu.cn

CopyRight©2001-2010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