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文韬 梅斌)4月21日16时30分,狮山书院“对话科学家”系列活动于第一综合楼A202举办。剑桥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专家、青年科学家Leonie Luginbuehl博士受邀,为我校生科英才班学生讲述其学术成长经历,并与师生共同探讨科研实践中的挑战与突破。
活动初始,张乐儿同学对Luginbuehl博士的研究脉络进行了系统介绍。其团队聚焦丛枝菌根共生体系的成本效益平衡问题,运用碳追踪、单细胞转录组学等技术,首次揭示了植物向真菌输送碳源的核心机制,即脂肪酸取代传统糖类成为关键载体。
Luginbuehl博士以时间轴为线索,回顾了自己从本科阶段到独立科研阶段的学术历程。她提及,在博士期间,通过在三个不同实验室的轮转,深入钻研植物转录组学领域,逐步构建起跨学科研究思维;博士后阶段则将研究方向转向光合作用与进化生物学,揭示了植物适应环境的关键机制。此外,她还分享了基于科研成果开展的创业实践,强调“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需兼顾科学严谨性与现实需求。
在谈及学术生涯的驱动力时,Luginbuehl博士总结指出:“与导师、同行的深度合作,勇于挑战前沿课题的勇气,以及对研究方向的长期坚守,是推动科学突破的核心要素。”她以自身经历为例,阐述了团队协作如何攻克技术瓶颈,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跨领域合作,将“未知的阻力”转化为“创新的契机”。针对科研工作中常见的难题,Luginbuehl博士坦言,基金申请的压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高强度研究下的时间管理曾是她面临的主要挑战。她将科研生涯比作“一场马拉松”,强调“持续调整节奏而非追求短期冲刺”的重要意义,并建议学生通过制定优先级清单与弹性计划,为长期探索预留空间。在互动交流环节,Luginbuehl博士进一步分享了科研转型的经验。她表示,选择实验室时应以“科学问题的吸引力”和“团队氛围的契合度”为标准,并鼓励学生保持提问的习惯。
谈及活动感受,生科英才2301班吉世豪同学表示:“Luginbuehl博士的分享让我认识到,科研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热情与韧性的磨炼。她的经历激励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未知领域。”据悉,本次活动由生科英才班学生自主策划,通过与科学家近距离对话,进一步丰富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内涵。
(审核人:唐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