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王博做客第144期“微生物学前沿论坛”

来源: 责任编辑:涂立超 发布:2021-05-20 点击量:


核心提示:2021年5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博做客我校第144期“微生物学前沿论坛”并做了题为“半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报告。


(通讯员 王棪 邓睿)5月19日下午,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端木德强教授主持的第144期“微生物学前沿论坛”在第一综合楼A102举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博应邀参加并做了题为“半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报告。

王博副研究员首先对比了自然光合作用和人工光合作用,指出自然光合作用存在效率限制的问题,所以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为了进一步提高光能-产品的转化效率,提出了人工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即利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光(电)催化材料实现水分解和二氧化碳的还原。人工光合作用相较于自然的光合作用具有易于调节和效率高的优点。但是其同时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和生物内的酶相比催化选择性较差,以及合成多碳产物较为困难等。于是在这一基础上,将自然光合作用与人工光合作用相结合的半人工光合作用应运而生。王博副研究员针对半人工光合作用的概念,组成以及已有的成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半人工光合作用是将人工材料与细菌相结合,由捕光性强的材料将电子传递给微生物共同进行光合固碳,其主要由捕光单元、传能界面和催化单元三部分组成。王博副研究员同时也列举了许多目前已经成功构建的半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的实例,让在场师生对于半人工光合作用这一系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王博副研究员也指出由于半人工光合作用发展时间较短,目前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捕光特性和生物兼容性、探索高效的电子传递链及机制、产物的精准赋能这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难点,王博副研究员也基于自己的理解介绍了今后的突破方向,主要包括根据性能搭配材料、根据产品改造细菌以及设计生命探索机理这三个方向。

王博副研究员精彩的汇报展示引起在座师生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踊跃提问:电子在材料与微生物之间的传递是精准可控的吗?当细胞进行分裂时,覆盖在微生物表面的材料是怎样进行分解组装的?有没有可能将捕光元件直接置于胞内呢?未来是否能实现将细胞内已有的细胞器改造为捕光单元行使功能?针对这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王博副研究员也耐心的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解答,并同时发表了自己的相关见解。


【人物简介】王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构建微生物和半导体捕光材料结合的半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应用于低成本、高效、高特异性、光电驱动的高附加值生物基化学品和清洁能源转化。

审核人:端木德强






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430070 Tel:+86-27-87282101 E-mail:bio@mail.hzau.edu.cn

CopyRight©2001-2010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