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谢祖彬老师和中国农业大学的田长富老师做客生命科学在华农 “微生物前沿论坛”,在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楼报告厅分别做了题为“稻田生物固氮提升能力及机制”和题为“根瘤菌共生匹配性的进化”的学术报告。
此次学术报告中,土壤研究所的谢祖彬老师报告了自己实验室多年来在致力于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固氮能力的优秀工作,报告主要针对回答稻田生物固氮量有多大、稻田中发挥固氮作用的微生物菌群有哪些、如何提稻田固氮能力等科学问题。从研究稻田生物固氮的意义,到常见生物固氮类型,再到稻田生物固氮量的研究方法包括常用的无氮培养分离,rRNA反转录测序,以及DNA稳定性同位素探针等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谢老师实验室发现了生物固氮主要发生在5cm土壤表层,并且施加钼可大量提高稻田生物固氮菌群存活量和整体生物固氮量,让大家对土壤固氮微生物的分类和分离有了一定了解。
同时,谢老师还为大家展示了自己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一套研究设备及相应的近自然条件15N2饲喂技术,这一设备可自动检测监控研究环境中的温度,CO2,15N2 等指标,极大的促进了在土壤固氮微生物分离与鉴定方面的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固氮土壤微生物固氮能力与机制提供了光明前景。
田长富老师做的题为“根瘤菌共生匹配性进化”报告,主要从应用根瘤菌提高大豆共生固氮能力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展开,提出根瘤菌在整合到宿主大豆基因组,并具备接瘤固氮功能的过程需要经历很长久的进化发展。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他们通过构建不同根瘤菌Tn5随机插入突变体库和自发突变体库,筛选大豆根圈的根瘤菌群体,进而捕获匹配性较高的克隆。发现37株匹配克隆的基因组并进行测序,结果发现一般发挥作用的的转座子侧翼序列的GC%含量较低,并且菌种进化潜力与活跃转录的转座子的数目有关。再将匹配性克隆在栽培豆与野生豆之间建立共生固氮体系,发现反硝化基因簇能参与共生固氮功能在不同宿主基因组背景中的有效整合,为研究根瘤菌与大豆之间的免疫与共生的兼容匹配性研究提供了思路。
报告结束后,两位老师对在坐师生的相关疑问进行耐心解答,报告会在激烈的讨论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