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激扬梦想 追求卓越 走好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来源: 责任编辑:左覃艳 发布:2025-08-15 点击量: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肇端于陈华癸院士1948年创立的土壤微生物学,1994年正式成立,首任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学院坚持“少而精、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科教融合、理农结合,高起点建设,以改革促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以现代生物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科。1996年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2002年获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入选国家首批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生物学、生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生物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列前10%,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A,两轮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159人,其中专任教师127人,包括教授78人,副教授44人,有本科生1390名、研究生1544名、留学生1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90名。学院坚持以一流的科学研究带动一流的人才培养、以一流的人才培养支撑一流的科学研究,是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14个国家级、部省级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连续入选国家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科普基地。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始终践行“学科建设的增长点,教学改革的辐射源,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区”的发展使命,发扬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立足学科优势,主动服务粮食安全、人民生命健康等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名师领衔、本博贯通、交叉融合、国际合作、五育融通,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生物学一流拔尖创新人才。


名师领衔,以一流课程教材培育一流人才

一批批生科“师者”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职责,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为生科学子成就人生铸就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始终坚持教授上讲台,教学名师率先垂范,引领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推动一流专业建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全部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双语示范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2门。建成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学团队1个,8人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出版教材30余部。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1个,获批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首届国家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为青年教师传授“执教之道”


本博贯通,培养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依托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获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成立狮山生物科学英才班,着眼博士目标、一流水平,实行本博贯通的培养模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和狮山书院,以“大问题+大任务”驱动,深化项目式人才培养改革,形成一个重大任务匹配一个培养方案,组建一个教学科研团队,解决一个科研产业问题,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教学模式。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环境,加强科研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相关改革经验在教育部网站专题报道:华中农业大学以“四个强化”推进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承办2024年全国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研讨会。

2021级狮山英才班开班仪式-全面实施本博贯通


交叉融合,深化教科产协同育人

以重大农业生命科学问题为导向,秉承“依托生科院,全校办基地”的理念,整合资源,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成立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将强化拔尖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进应用场景驱动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形成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相互支撑的协同育人机制。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一体化设计实验室轮转、综合实验、科研训练、研究生课题,搭建层次递进的实践创新体系,支持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开展原创研究,以科研攻关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融入教师科学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面向学生开放,定期组织科研团队开放周、学术沙龙等活动,吸引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参与科研课题,年均接纳千余名学生进入实验室,每年立项科研训练项目80余项,年资助经费100万元,学生获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全国生命科学学科竞赛等省部级奖励100余项,iGEM团队9次荣获全球金奖。引导学生早参与校企联合攻关项目,与爱博泰克、嘉必优等33家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形成校企产业问题攻关团队,在“真场景”中参与解决“真问题”。培养的学生以“作风踏实,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赢得广泛赞誉,70%本科生到牛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深造,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生物高新企业工作。

iGEM团队斩获9次全球金奖


国际合作,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

建立拔尖学生国际视野与全球胜任力培养机制,拓展合作交流渠道,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名校合作,建设高质量国际化教学项目,拓展学生海外交流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项目,推动校际学分互换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开设全英文课程20余门,为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创造条件。实施一年一度的“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定期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生命科学领域国际一流学者来校交流和授课,与国际一流高校联合开展前沿实践项目。支持拔尖学生参加国(境)外学术训练、学科竞赛等高水平学术研究和有深度的学习活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

undefined

学生参加剑桥大学暑期夏令营作为代表发言


五育融通,构建师生共同体

积极构建师生价值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弘扬卓越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弘扬教育家精神,定期邀请张启发、许智宏、邓子新等大先生讲科研故事、学科前沿、学术之道。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红色实践等思政载体能效,举办“教授红讲堂”“千问计划”,通过党课团课、红色组会等开展理论宣讲,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知史爱党。坚持“学术引领、学者主导、学生参与、学院保障”的四学机制,常态化举办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整合生物学四大论坛。主办湖北省微生物培养皿艺术设计大赛、湖北省酒体设计大赛。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围绕学校“两季三节”开展文化活动,践行“Healthier, Happier, Higher”3H理念,建设五大球类师生俱乐部,举办师生融乐的“齐乐杯”赛事,师生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增进情谊、锤炼意志。开展耕读教育实践。开设耕读第一课,组织“耕读在路上”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编写劳动教育系列教材等,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功能,培养学生“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

学生与张启发院士面对面畅谈我的生命科学梦

学院常态化开展”齐乐杯“师生系列球赛



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430070 Tel:+86-27-87287308 E-mail:bio@mail.hzau.edu.cn

CopyRight©2001-2010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