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姚帆】3月29日,AI赋能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基础分子生物学》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第一综合楼A202会议室召开。《基础分子生物学》编委会全体成员、本科生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负责人及相关专任教师参加会议,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技术浪潮下提升教材的编写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会议由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周志鹏教授主持。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范金凤在致辞中指出,一流教材与人工智能融合来培养拔尖学生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教育革新。她强调要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性,把握好AI重塑教育生态和在新时期一流教材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她表示,教育生态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教材建设需融合科学性、学术性、基础性和探索性,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

南京大学杨荣武教授在特邀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在教材编写方面的经验与启示。他谈到,一本好的教材应具备全面、与时俱进、结构清晰等特点,尤其在生化教材中,逻辑关系至关重要。杨老师还强调了图表在提升教材质量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对于教材编写中融入AI技术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教材编辑的思考和建议。

国家首届教学名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郑用琏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20多年执教体会,分享了编写《基础分子生物学》教材的初衷。他表示,教材不仅要教授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系统理论,更要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在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领域获得自我滋养能力。他还提出了“十二性统一”的撰写原则,包括科学性与学术性、基础性与探索性、系统性与特色性、逻辑性与史学性、可视性与可读性、适用性与持续性的统一,并强调应重视课程思政,回归育人初心,培养中国优秀的科学家。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高新景介绍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生命科学和农学领域的教材建设情况,详细阐述了高教社数字化课程建设和云创数字教材平台。
同日下午,《基础分子生物学》教材编委会成员就教材编写展开了交流和研讨,明确了《基础分子生物学》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方向。
审核:唐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