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董昊】4月20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琳研究员应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周志鹏教授的邀请,参加我校第46期分子生物学前沿论坛,做了题为“RNA甲基化的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为了提升本科生的交流技能扩展视野,周志鹏教授特别安排黄慧琳研究员与我院英才班及18级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
交流会上,黄慧琳研究员首先讲述了自己的研究历程,并就留美期间的求学经历和研究发现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生科英才1901班李暖表示自己对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癌症防治领域非常感兴趣,因此询问黄慧琳研究员如何能够在医学和疾病防治研究上取得成绩,并表达了对于非医学出身的自己可能在研究中面临困难的担忧。对此,黄慧琳研究员建议,对癌症和肿瘤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应该尽早积累生理病理方面的知识,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跟踪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她表示,同学们也不必过于担心,生物出身的学生有扎实的生化和分子实验基础,需要积极同以动物、细胞实验为优势的医学学生们沟通合作,各取所长,方可取得一番成绩。而生科英才1901班董昊则就本科生、研究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科研素质与黄慧琳研究员进行了交流,黄慧琳研究员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培养。因为实验操作是很容易的,只要理解能力足够的学生,严格认真地按照protocol来操作,都可以做出来结果,但科研思维的训练、对所进行课题的整体把握和对整个领域内知识方法的联系是需要长期培养,也是对于独立PI更有意义的方面。此外,生科英才1801班赵子仪同学就黄慧琳研究员发表在《Nature》上的工作提出了疑问:“您在研究中发现H3K36me3可以促进m6A修饰,导致mRNA的降解。但在表观遗传领域中所公认的,是H3K36me3能够激活基因表达,也即促进mRNA的合成。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些矛盾,是否存在其他的调控机制呢?”对此,黄慧琳研究员解释道:“随着研究的深入,确实发现了一些违背一般认知的机制,如m6A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稳定mRNA的。而H3K36me3的不同下游效应,则有赖于不同的mRNA剪接,相关工作仍在进行,尚未发表。”
黄慧琳研究员还就如何寻找发现新的研究课题,以及传统期刊和开放获取期刊的运营机制等问题提供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同学们表示自己收获颇丰,十分荣幸有机会能够和黄慧琳研究员进行交流。分享结束后,师生在第一综合楼门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