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端木德强/曹扬荣课题组发现自然变异调控水稻与菌根真菌互作

来源: 责任编辑:李金山 发布:2019-09-05 点击量: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端木德强教授课题组和曹扬荣教授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共同发表题为“Natural variation atOsCERK1regulate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OsCERK1基因的自然变异调控了水稻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一类分布极为广泛的土壤真菌,可以利用植物产生的脂质等碳源促进自身生长;作为回馈,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盐(主要是磷)。另外,AMF可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改善植物营养条件,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和抗病性。东乡野生稻(DY)于1976年在江西省东乡县岗上积镇被发现,是迄今鉴定的全世界分布最北的野生稻(28°14´N),被认为是水稻育种的珍贵种质资源,含有许多栽培稻不存在的优良基因,有“水稻中的大熊猫”美誉。

本研究首先发现DY相比于栽培稻中早35(ZZ35)表现出更强的AMF侵染效率。通过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并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定位并克隆了来自于DY的OsCERK1基因(OsCERK1DY),通过在中花11(ZH11)水稻中转基因及表型分析证实该基因调控了水稻与AMF的共生效率。与OsCERK1ZH11相比,OsCERK1DY发生了I118T,S121T以及T284M的变异。OsCERK1DY的单倍体型在4660份栽培稻品种中均不存在。OsCERK1基因座显示出粳稻,籼稻和aus稻种群之间高度特异性分化的分布模式,表明OsCERK1可能在水稻育种史上存在人工选择。

研究同时发现OsCERK1DYOsCERK1ZH11OsCERK1ZZ35具有更强的免疫应答,能够显著提高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此,OsCERK1DY在根部促进水稻与AMF的共生,有效提高水稻吸收磷的效率及水稻的单株产量,而在植物叶片中介导更强的免疫反应,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表明野生稻来源的OsCERK1DY在“绿色超级稻”培育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345

本研究由华中农业大学端木德强课题组与曹扬荣课题组合作完成,合作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完成了水稻基因定位群体的构建工作,在职博士研究生黄仁良为论文第一作者,端木德强教授和曹扬荣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同时得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沈显华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忠明教授、林拥军教授、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国田教授的悉心指导。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华中农业大学校自主科技创新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6158


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430070 Tel:+86-27-87282101 E-mail:bio@mail.hzau.edu.cn

CopyRight©2001-2010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